健康科普:公众气候变化与健康适应
近年来,随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,高温热浪、低温寒潮、台风、洪涝、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,人类的生存、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极大的挑战。
一、气候变化主要健康风险
直接影响:导致意外伤害增加,传染病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;
间接影响:通过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,增加介水传染病、食源性疾病、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风险。
如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、热水肿、热晕厥、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疾病,还会加剧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发生发展;高强度紫外线辐射还会对皮肤和眼睛产生不良影响。
低温寒潮可导致血管收缩、血压升高、心率加快等,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,如心肌梗死、心律失常、急性心力衰竭、脑卒中等。
台风、洪涝及其次生灾害可直接造成人员意外伤亡,如溺水、砸伤、触电等;对精神心理健康产生冲击,如出现焦虑、抑郁症状等;通过引起水源、食物和土壤污染,孳生虫媒,增加介水传染病、食源性疾病和媒介传染病风险。
二、气候变化重点影响人群
第一类:孕妇、儿童、老年人等敏感人群;
第二类: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过敏性疾病等慢性病患者;
第三类:建筑、快递、外卖等户外作业人群。
三、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
1.践行低碳生活
建立“绿色、节能、适度、文明”的健康低碳生活理念,从我做起,保护自身,惠及他人;
践行“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、文明健康”的低碳生活方式,如选择绿色出行,选用节能型家居、办公用品,吃穿用度适宜、选取包装简约商品、积极开展废旧物利用等。
2.掌握防护技能
公众特别是重点人群和敏感人群,应掌握各类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护技能。
比如:根据高温预警等级调整出行时间,避免高温时段外出;户外作业时使用防暑降温用品,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,定时休息,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;低温寒潮过后,孕妇、儿童、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应持续关注身体状况,慢性疾病患者仍需持续监测血压、血氧和心率等指标,如有不适及时就医。
*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,非商业用途,仅用作公益科普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